好久没有读正经(?)书了,虽然去年年末补过一本正经本格派推理小说,但并没受到这次一般的冲击。
因为我读书总是东抓一本西翻一页的,且很多时候是功利地慕名而去,没有刻意去追过某位特定作家的作品,对辻村深月也是如此。而且可能由于是非正规渠道获得的电子版,作品本篇后并没有作者的后记,还是在我购买的辻村其他作品中才找到关于她的介绍。是的,看到“她”的时候稍微吃惊的了一下,细想也觉得合情合理。
《傲慢与善良》这本书从很多意味上和我一开始的预想像偏离甚远,因为它被书店(这里指线上)划分到了悬疑推理,尽管推荐文案写明了”爱情故事“,但我着实没想到其实没啥悬疑,完全是在讲爱情。至于已经对男女恋爱脱敏的我为何还会被这本书触动,大概就是”到年纪了“。
一开始因为男主角迫于结婚的心理描写让我差点以为这是什么催婚课本弃书而逃,后来调整了一下读书的心态,不过是作者描写的一个人物像罢了,现实中这种人不也满地跑吗,再坚持一下,品品剧情。
书的整个故事理下来其实非常简洁明了,就是一对已经过了“黄金适婚年龄”,通过相亲(婚活)打算组成家庭的男女,因为双方“不谙世事”的人格,导致期间一波三折。所幸的是,作为“恋爱”小说,内容没有那么酸臭,让我能拥有还算舒适的阅读过程。不过对于热爱“虚构”的我,显然这是一本过于“现实”的书籍。
但书里很多文字还是让我读后颇为受益。
我也是进入30代的大龄二次元了,家乡是北方小城市,常被爹妈催婚,此外虽然羞于启齿,但我曾经也算是个活脱脱的“妈宝儿”。所以,无论是本作的男主还是女主,我都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一点与我共通的缺陷。例如,被爹妈控制毫无自我意志的青少年时代,明明有自卑倾向却又在心底暗藏某种“傲慢”感,对未来从不深入规划却能对眼前危机放慢心态得过且过的“迟钝”。特别是书中有一段,女主遭遇婚姻危机,惊觉尽管自己平时聊天投机的对象不少,却没有敢敞开心扉哭诉自己“窝囊事”的朋友,不由得让我也跟着心生一抹悲凉:
“哈哈好惨哦.jpg,跟我一模一样。”
虽然宣传语写得了不起,但我觉得作品并没有为问题给出最正解,夹杂了一些作者赐予的”都合“才算圆满收场,故事本身感觉也很难用“精彩”二字形容。但是书本想表达的思想还是值得品味的:
不管你最终选择跟随社会大众,和谁结婚共度一生,还是坚持不婚热爱孤独,其实都可以……
在我读过的另一本书中也写道的:”当你进行【选择】时,就要做好后悔的觉悟,不伴有后悔的选择是不存在的,假如真的有,那一定是那个人其实根本没有做出任何选择。“
不是因为父母之言、环境所逼,也不是因为任何社会默认规则、SNS或者说时代的趋势潮流自然而然地走在了某条路上,重要的是你【自己】做出判断,决定怎么做。
简单的几句鸡汤,将其融入一段故事之中再让你饮用,感觉就好吸收了不少呢。
突然想到,其实《赌博默示录 开司》也是一种社会人性写实批判类的作品,莫非我其实还挺喜欢这种题材。毕竟一直钟情于里见直先生的游戏脚本,也是因为一些贴近“现实”的写照。夹杂着现实沉重的虚构故事,总感觉会尤为令人动容。
最后摘抄记录点书中喜欢的内容:
- 所谓“不是对的人”,就是说这句话的人给自己定的价格。说价格可能难听了点,也可以换成分数。说这话的人下意识给自己打了分数,若遇上的对象不及自己的分数,他就会说对方“不是对的人”。意思是——我的价值没那么低,得来个价值更高的对象才配得上我。 嘴上说着自己想要的只是小小的幸福,但大家给自己定的价格可都蛮高的。对的人,不对的人,这种感觉就像把对方当成镜子,映出的是每个人的自我评价。
- 现代日本,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阶级差异,但每个人都太重视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很傲慢。另一方面,活得越善良的人越听从父母的话,任由别人决定自己的事,成为没有自我的人。傲慢和善良这两种矛盾的特质经常同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现在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 那种善良如果过了头,或许就成了不谙世事,可以说是无知。
>> Home
- 总算明白社交网站的可怕,就连那种私底下写给自己开心的内容,也会被别人看到,还解读成当事人完全没有的想法。
- 架倒吸了有生以来最深的一口气,感觉就像这口气吸进身体里某个地方消失了,再度开口时,什么都呼不出来。